- 7岁的儿子了解到人类地球太阳等都是有限的生命会流泪怎么办?
- 对于“死亡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 当地时间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英国感染新冠病毒去世,你对他有哪些记忆?
-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你们认为需要继续发扬吗?
7岁的儿子了解到人类地球太阳等都是有限的生命会流泪怎么办?
人类、太阳、***系、宇宙,都是有生命期的,但是这不足以让人悲伤,有些问题不用去给孩子解释,只要丰富他的知识就可以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基础生存和生活逐渐的不再困扰人类,我们在放眼更遥远的宇宙,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相”寻找远方的文明,现在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也是他们在不断的了解世界,用他们的眼光和思想!
原来的教育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去为他解答,告诉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他以后也要认可和遵循这个答案,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除了道德标准其它的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孩子自己去解答,比如“宇宙的奥秘”和“道可道非常道”这些,谁又能解释明白呢?又为什么要去下定义呢?
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吧,把我们的遗憾和幻想交给他们,让他们去寻找和发现,可能某天你的孩子会为人类、地球、太阳系乃至宇宙“续命”
孩子的世界,纯真而美好,你应该感到骄傲,你的儿子是个善良而温暖的人,以后也会是个幸福的人。
孩子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眼神纯粹而清澈,当他知道人类、地球、太阳都会流泪,说明他是个天生感性的人,你应该正确引导,这种性情的人,一般都拥有很高的艺术天分,适合从事绘画、音乐、摄影等职业,这个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培养,多些尝试,看看孩子究竟更喜欢哪个方向。
当然也可以从事科学探索之类的,之前北大招生的宣传片《摘星星的人》就讲述了一个孩子从小立志上天文学,探索星空,被同学和大人嘲笑不理解,最后选择专业的时候也被迫选了经济系,但在北大未名湖畔遇见的王老师却说“梦,才是最真的现实”,被嘲笑的梦想更有去实现的价值,主角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
不要让孩子去了解这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等孩子长大成人了,他自己会逐步了解了这些,一个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开始在逐步走向死亡!有些人过程时间长一点,有些人过程时间短一点。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最终都是要死亡的。难不成,你要提前告诉他?7岁就做七岁孩子时候的事!提前让他了解就会图增烦恼!
小孩子害怕死亡,对死亡有莫名的忧虑,这种情况主要是进行心理调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多陪孩子到处转转,多和朋友们交流交流,只要孩子把思想注意力转移开来,一般就没有大的问题了,时间长了就会把这种事忘掉了,以后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有关死亡的事情。
朋友们好,我是晓晴说爱。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
记得我孩子三岁多一点的时候,我领她在公园玩儿。我一眼就看见了草丛中盛开着一颗饱满的蒲公英,我就跑进草丛中,把那棵蒲公英给我孩子***了回来。幻想着孩子一口气吹向蒲公英,蒲公英飞起来像雪花,孩子满脸笑容的样子,我都有一丝兴奋了。
可谁知道,刚回到孩子面前,就遭到了孩子严厉的批评。
“每一棵小草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知道疼痛的。你刚才,一定是把它们都踩疼了。”
看着孩子认真的样子,我赶忙道歉 : “你说得对,妈妈知道了,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还有,你把蒲公英***回来,是不是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呀?”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竟一时语噻!
凭着大人的那股机灵劲儿,我努力的给孩子做解释 : “妈妈***的是蒲公英的花朵,蒲公英的根海深深地扎在泥土里,蒲公英的生命很顽强,还会长出新的花朵的。这个蒲公英的花朵,可不得了。花朵里全是蒲公英的***,风儿吹来,蒲公英的***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当它们再次落在大地上的时候,会重新生根发芽,长出新的蒲公英……”
我把我的长篇大论一股脑的说给孩子听,孩子的脸上似乎有了一些笑容。
对于“死亡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有一天孩子突然问他奶奶,“奶奶您什么时候死啊?”这是孩子第一次说出关于死亡的字眼,太突然以至于我和婆婆竟无法迅速的回答。
孩子说出这句话并非没有礼貌,他肯定是看到了或者听到了关于死亡的东西才会有这样的疑问。而我们常常避而不答,或者敷衍了事,比如“他们去了很遥远的地方”、“他们去了天堂”、“你长大了就懂了,平时千万不要说这个字”…这会让孩子更加迷惑,甚至对死亡充满恐惧。
在汉文化里,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一说到死我们会非常忌讳,自己不能说,也教育孩子不能说。甚至买房时18层也是避开的楼层,一代代传下来,似乎死亡就应该是一个不该也不能提及的话题。对于现在的教育,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应该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减少孩子心疑虑和恐惧。
有个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叫《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楼下的外婆是小男孩汤米的外婆,楼上的外婆是外婆的妈妈。汤米和两个外婆的感情都很深,当有一天楼上的外婆去世时,汤米伤心的问妈妈什么是去世,妈妈回答“就是她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每当你想起她,她就会回到你的记忆里”,当汤米看到掉落的流星时,妈妈回答“说不定是楼上外婆给你的亲吻呢”。妈妈的回答让汤米对外婆的死亡不在恐惧,直到汤米成年后每每想起这两位外婆,他的心里都是温暖的回忆。还有一部值得一看的关于死亡教育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它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让孩子懂得坦然面对身边人的生死。
死亡教育是让孩子知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们可以通过宠物的死亡、植物从发芽到落叶等,让孩子感受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通过生活中点滴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直面人生中面临的死亡,无畏人生苦难,绽放生命光彩。
我觉得进行“死亡教育”,家长不能就“死亡教育”而讲“死亡教育”。
首先“死亡教育”比较抽象。对于幼小的孩童来说,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还不能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所以家长很难通过语言叙述的,来进行此方面教育。
其次,“死亡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家长对于幼小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死亡教育可以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再进行。
再次“死亡教育”需要教育的契机。家长可以选择在孩子,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进行相应话语的引导。比如在经历某个学生因为考试失利而跳楼***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活着才能努力去实现自己想做的事,选择死亡是一个弱者的表现。
家长们可以结合死亡教育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每个人仅有的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我们要在生命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让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自己而闪光。
当地时间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英国感染***病毒去世,你对他有哪些记忆?
人总是要死的,八十多岁的人,又感染了***,在中国算是个名人了,但在异国他乡的西方,要溶入人家的上流社会可能性不等于零,但是无限趋向于零,充其量最多只能是二等人了。
中国人还是讲人情念旧的,一个弹钢琴的,对祖国的贡献不知几何?尽管如此,傳先生在英国病亡还是牵动了中国人的心……
在西方,谁会管你一个流浪者的死活?除了政治需要,偶尔拿你说事。
不管怎样,还是对傳聪老先生客死他乡表示同情。
老先生一路走好,来世还做中国人吧!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你们认为需要继续发扬吗?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
主要针对行孝道而言。母在庆生,父在留须被视为对老人的不敬,这个传统已很久了。其次古代人普遍寿命短,自古就有“人活70古来稀”之说,父母健在,晚辈又庆生日,又留胡须,一显自个老的快,又有催二老之嫌。给父,母造成一定的心里压力,感觉孩子都老了,我们是否该……毕竟有古语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人生不易,谁不想在世上多活几天!何况古人活到七十岁的极少。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7O~80岁老人很常见。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转变,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你看
,现在愿意留胡须的老人也越来越少。
至于这个传统能否继续发扬下去,或有无必要发扬,就不要人为的干涉了,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