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宋朝吹得那么牛,怎么没产生工业革命呢?
其实这个问题更合适的描述为:明清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呢?毕竟宋朝同时期的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彼时的罗马帝国即将分崩离析。这就好比说90年代的”虎头奔“那么牛,为啥没大屏?
虎头奔:大屏是个啥?
那么把问题引申出来:为什么领先世界2000年的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我们都知道西方强胜于工业革命。首先先来看看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知道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我们反推回去看看当时中国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标志是机器代替手工业。随后迅速向欧洲其他国家推广。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即使汗血宝马也跑不过机器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推翻封建主义,史称光荣革命。随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明确提出君主立宪制,从测***权力被限制,国家实际控制权落到各种贵族手里,也就是资本主义手里。这是政治背景之一。
遍布全球的英国殖民地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
宋朝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就是最早的机器代替人力,如果给予宋朝100到200年的和平时期,人类历史就要改写了,工业革命就会提前700年在中国宋朝发生。日不落帝国就不会是英国了,现在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住的就不是英语母语人了,就是我们中国人了。
最近啊,宋朝成了历史爱好者之间的一个大热点,原因就是来自于热播的历史古装大剧《清平乐》。
且不谈仁宗与曹皇后的情意绵绵,剧中的精美的服饰和让人胃口大开的小食也是让人赞不绝口,大宋的繁荣景象让人向往。
可是有人说了,宋朝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下面就让小趣来给大家解答一二。
说起工业革命和宋朝的关系,笔者认为宋朝有点冤,工业革命这个词,不仅和宋朝无关,和整个中国古代史也没有关系。不过有一说一,下面笔者就来分析一下宋朝为何没有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在我国,中原地区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决定了古代人民的首选必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而欧美却是提倡冒险精神,在欧洲各大陆之间进行着商品贸易,也就是说欧洲的人们根本不甘于一辈子守着那片土地。
久而久之,产生了资本主义,为了产生优势,他们就得提高效率,那么各种机器的发明应运而生。中国古人自给自足的安逸注定了他们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我们祖先最大的愿望。
宋朝很无奈,其实他的繁荣仅限于表象—他们只是吃喝玩乐的花样多罢了。毕竟各朝各代被少数民族攻占京都的朝代寥寥无几。
不但是宋朝,中国哪个朝代都不会有原生的工业革命,这是中国文化和制度特质决定的。
首先,中国没有海外殖民的传统。欧洲发生工业革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海外殖民带来的巨大贸易量,这种市场需求靠手工作坊根本无法满足。
西方有着悠久的海外殖民传统,希腊人就曾向小亚细亚殖民,马其顿帝国在攻城略地之际将希腊人输送到世界各地,罗马帝国更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罗马人也一样走遍半个世界。文艺复兴后这种传统蓬勃复苏。
中国自始至终没有这种传统,只有零星的海外移民,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市场纽带,而***对移民行为也是打压的态度,我们安土重迁,移民被认为“擅离祖宗庐墓”,只有躲避战乱、灾荒,为活命才不得已而为之。
其次,中国没有科学传统。古希腊人基于强烈的好奇心探索自然界,发现了认识世界的逻辑工具,在古典时代就出现了《几何原本》这种数学和逻辑学的巅峰著作,文艺复兴后,又形成了实验验证科学构想的方***。这种理性思维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一直没有这样的传统(事实上,除欧洲外,古代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我们只有工匠在劳动生产中总结出一些技术,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独尊儒术和科举制度束缚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独尊儒术和科举制度有其积极一面,比如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大家读同一类书),寒门子弟有了进身之阶。但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读书人对构建理想人际秩序的所谓“礼制”孜孜以求,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漠不关心,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工具制造之类被认为是匠人之事,是奇技淫巧。
因此匠人总结的生产经验,没有读书人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无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
宋朝虽然相对比较有人文精神,商业也非常繁荣,但并未实质性改变上述文化和制度特征,因此不会发生工业革命。但由于宋朝海贸发达,思想相对开放,我们可能会更早地承接工业革命成果,甚至参与后续的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
宋朝积贫积弱,素有“弱宋”之名,但是不知是何故,也不是哪个学者率先引领出这么一股思潮,给宋朝加上了一个“技术大国”、“科技强国”的历史光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最高峰,但是距离工业革命还相距甚远
宋朝同期的世界,欧洲和***世界乱象丛生,宋朝尽管面对辽、金、西夏一败再败,但是经济繁荣是客观事实,市民阶层的生活确实很幸福。但经济繁荣不等于国力强盛,而且繁荣与技术没有必然关联。后世的学者拿出各种各样的数据、表格,来证明宋朝人民生活之幸福,人均生活水平之高,但是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人口、土地达到一定匹配,任何一个***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安稳期。宋朝的先进,实际上只是一种低水平层次的相对高度。
宋朝的商业文明,只是在中国历史上较为浓墨重彩,特别是宋代海外贸易表现优异。但宋代的商业文明,与欧洲和***世界不可同日而语,缺少长久、缺少持续,没有广泛的深入民间,遍布全国,经济的繁荣也没有产生一个商人阶层,更没有形成以商人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商人赚钱后,供宗族子弟读书,还是走科举、仕途这一条传统中国人晋身和光宗耀祖的道路。没有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商人政治势力,也就无法把国家改造成商业型社会。
宋朝在手工业的某些方面,比如说瓷器制作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这些手工业的进步零碎松散,不成体系,地域性很强,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宋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手工作坊,没有形成脱离农业生产的雇工阶层,也就无法形成孕育工业文明的社会阶级因子。
宋朝的手工业主要为市民商品经济服务。虽然市民商品经济是富国富民的基础,但是一种技术进步如果不能反作用于提升国力,这种技术很难及时转化为快速转变社会的能力。只有先进技术不断地向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方面传导,才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才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否则,只能说是中看不中用,无法给社会带来具有先进性影响的广泛变革。
宋朝是“技术大国”、“科技强国”的思想错觉,来自宋朝成熟的雕版印刷书,因此后世留下了众多宋版书籍,其中不乏生产类图书,比如《梦溪笔谈》等,其书中记载的发明,比如毕昇的活字印刷,实质是在汉唐之后的一种正常技术积累,并没有颠覆性的变革,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后人看到大量提供宋朝社会信息的书籍,就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宋朝科技之进步,技术之先进。技术领先,决不能单凭书籍记述、白纸黑字,没有生产和军事成果做后盾,只能是伪先进。
宋朝私学兴起,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按理说人文精神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翻来翻去,宋朝最后推崇的竟然是“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程朱理学。这种酸腐的思想被不少士大夫奉为圭臬,汉唐时期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文化开始萎缩,汉文化逐步开始固步自封,禁锢了中国人思想,距离改革创新和发展进步的道理越趋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