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山西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不一样?
山西是多民族交融之地,胡人鲜卑等等民族都在山西河北有历史,山西河北纯汉族很少,因此说话更是五花八门,总之一句话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一代,说话都差不了多少,榆林大同张家口说话一个味道。
山西方言没有一样的两个县,各县有大不同,县里面各乡有小不同,乡里面各村还有区别。您要在山西走南串北了解一番,就会发现,靠方言的口音、用词习惯,基本上可以把一个人精准定位到某县某乡。
山西各县方言有多大差异呢?
就这样说吧,福建话跟河南话有多大差异,山西各县的方言就有多大差异。不过呢,在山西各县方言差异中,也有一点规律可循。比如,相邻的县,能明显感觉到口音过渡区。比如,省界边上的有些县,口音明显向外省接近。
举例,山西大同北部口音,跟内蒙包头口音接近。山西吕梁靠近黄河边上的,基本跟陕北延安一带差不多。山西运城南边,基本跟河南差不多了。山西大同广灵一代基本跟河北差不多。这里说的“差不多”仅仅是调调上差不多,细扣起来,可能这个差不多就是互相也听不懂。
山西各县方言为啥会有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另一方面是地理因素。
(一)历史原因。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冲突前沿,历史上出名的少数民族,都在山西立足过。
匈奴在大同差点灭了刘邦;突厥的王庭曾经建立在忻州;鲜卑在大同、朔州发家;契丹人、女***、蒙古人建立***时,山西就是人家核心区域。“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是粟特人,山西是唐代粟特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河阴之变”的尔朱家是契胡族(有人说跟羯族是一回事,有人说是另外一个族群),以山西为基地,掀动了北魏至隋唐的历史进程。
五胡乱华从这里开始,五代十国以这里为中心。“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遍布山西,羯族在长治、忻州崛起。“五代十国”中,梁唐晋汉周,有三代是沙陀族坐拥山西。
从中国各地方言的划分来看,山西话与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不是一个类别。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自然经济的天然隔离性,汉族社会各地区发展产生了差异性,产生了汉语方言。
其中,中国北方绝大多数省份都属于官话。
包括东三省,西北各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甚至还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
山西话是北方各省中唯一不属于官话的方言。被称作晋语。
晋语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古老的入声,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山西话并不都是晋语。
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就属于中原官话。与陕西方言极为接近。晋西南和晋中、晋北的人,基本无法沟通。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山西的方言真的很复杂。我在四川上学的时候,有几个山西老乡,运城的,临汾的,大同的,朔州的,太原的,等等。我们在一起,只用普通话交流。因为说自家方言沟通起来实在太费劲。说起来也是搞笑的。
有一次去太原,被太原话震撼了。我感觉太原话骨子里就是生硬、刚猛,而且每句话必然以一个疑问性的升调结尾。仿佛要质疑一切!
单从质疑一切这一点来讲,太原话与著名的锦州话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们词汇,听起来特别生动,是中国研究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活化石。
山西话分为晋中晋北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现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经将入声归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而山西话里有入声,“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太原话是“晋中方言”核心地带一种具有代表性们方言,比如: 圪瞅,意思是略微看一看。圪挤,意思是在人群里硬挤。尤其是山西民间小调,生动感人有趣,一曲“五哥放羊”、“走西口”等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
评剧《小二黑结婚》讲的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思想又是什么?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讲的是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山村刘家峻里,小年青小二黑和于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敢于突破旧思想,敢于和旧势力做斗争,最终组成幸福家庭的故事。
小二黑和小芹代表思想进步,敢爱敢恨的有鲜明个性的年轻一代。他俩的父母亲二诸葛和三仙姑则代表农村落后的封建旧思想势力。小二黑和小芹坚决反对父母为他们包办婚姻,在当时实在难得。小二黑敢于抗争村里恶霸金旺兄弟的为非作歹,在边区***的支持下,严惩了恶人。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同时歌颂了民主***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
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请区长“区长恩典,命相不对”,三仙姑“四十五岁了,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描写的带有很强讽刺批评意味。
小二黑积极上进,在一次反“扫荡”中打死过两个敌人,得到过特等射手的奖励,而且人长得漂亮。因被诬陷遭到了武委会的批斗,小二黑就义正辞严地***:“无故捆人犯法不犯?”于小芹坚决反对母亲为自己许亲。对妇救会***的捆打,她***说:“当了妇救会***就不说理了?”作者用平实口语化的描述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充满朝气的先进形象。
作者赵树理批判借鉴了评书的技法,开拓了一种新评书体,成就了一种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