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认为,从古至今,唐诗宋词元曲那一个文体更高呢?
唐诗写的是格律,格律源于曹植的禅唱,禅唱源于唐三藏印度背回来的佛经。这么一追究,唐诗格律这个***烦,是唐僧西天取回来的经呀。我们把印度的佛文化,发扬到了家喻户晓,传承千古,真是阿弥陀佛了。
唐诗之难,难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就是说,唐诗玩的是技术,给你设置许多规则,增加难度,考验你的智慧。这样就逼迫你玩文字组合,玩出意境,大家才会喝彩和认同。再加上律诗进入科考,造成唐人从小学私塾里就要学诗作诗,5-6孩子就能出口成章,神童无数。
就像现在的乒乓球,全国人民都会打,人口基数堆出来的高技术高成绩。唐诗就是这种情况,全唐人都在写,从皇帝到儿童,从男到女都把汉语写绝了,玩出花来了,所以唐诗的成就最高。
词也叫诗余。就是写诗的下脚料,谱上曲子,茶余饭后传唱。因为大部分都是青楼烟花女子歌舞***唱词,难免靡靡之音。艺术性也不高。直到苏轼“大江东去”淘尽了靡靡之音,谁敢说苏轼的《赤壁怀古》就比唐诗差了。谁敢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就比不上“决雌入归鸟”了?
虽然词的格律要求比律诗宽泛了,降低了游戏难度。但艺术标准没有降低,只能说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样的诗人和作品。这和文体没什么大关系。
元代曲子是词余了,宽松到都谈不上格律了。这也是有原因的,成吉思汗的后代忽必烈带着一帮蒙古***跑中原抢了***江山,化外之民“只识弯弓射大雕”哪玩得了唐诗宋词呀,就把草原里的歌舞杂剧民间小调曲子做了文体形式,在北京和杭州推广,要用本民族的文化占领汉文化阵地,结果是和汉文化结合了,出来个四不像文体。曲子的本质就是戏词,自由唱的小曲。听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然了玩曲子也不是胡人专利,曲子到了***笔下也成了强项,关汉卿,马致远一出场,全都要傻眼,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传唱千古,至今唱起“断肠人在天涯”还是泪眼朦胧。
所以说文体没有谁优谁劣,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三足鼎立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让我们的文化传承不绝。没有哪个高,也没有哪个低,有的是风格不同,文体不同,个人成就的大小,技术水平的高低。
@雪小浪 邀请你读诗读词读曲把自己读成一个古人读成一个诗句。
诗庄词艳曲俗。
诗属于贵族,贵气逼人,英姿勃发。
词属于文人,金风玉露,朝朝暮暮。
曲属于平民,通俗易懂,包罗万象。
从诗到词再到曲,整体上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古代中国文明坍塌的缩影,隋唐时期造燕乐,宋词基本都出自其中,而元曲只继承了其中极少部分,华夏文明传承出现了断档,才导致这些曲子没有流传下来。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都是一个时代的巅峰。
唐诗,如同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美人,诞生于一个美好的,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这个时代诞生了武则天这样君临天下的一代女皇,文化氛围上自然大气磅礴,厚重 ,气象万千!
初唐。
提倡建安风骨,一扫南北朝时期的齐梁之风,家有小女初长成!
盛唐。
大诗人纷纷登场,***的夜空,群星璀璨!边塞雄风,高适、岑参;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带着盛唐诗歌的雄浑气魄进入中唐。***佳人已经成长,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中晚唐。
初期写实,反应民间疾苦中期;中期,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与个性风格异常突出。更有《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神品诞生!晚期,诗坛上已经缺少了盛、中唐时期的那种盛世卓绝的气势。杜牧、李商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风朦胧,偏于内心世界的挖掘,注重细节。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宋词,诞生于一个重文轻武,自由的时代,不杀士大夫!
宋词可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型。婉约派,如西子临尘,侧重儿女风情。其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尽显女性柔弱之美,楚楚动人,你见犹怜!
豪放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女中丈夫李清照兼具两种风情,独步天下!
千古江山,大江东去,壮志难酬!
元曲,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碰撞交流,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尤物!
由诗词唱作向戏曲过渡,因为新的土壤导致新的艺术形式出现,诗词已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都离不开他所植根的土壤,美人终将老去,但经典永流传!
王国维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体,汉之大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故而,各有妙处,不一而足,无所谓谁优谁劣。词之境阔,诗之言长,曲之声动,各有长短,无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