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哪个县说方言最接近四川话,为什么?
汉中口音最接近四川的当属镇巴了。
镇巴南部与四川达州的万源和巴中的通江接壤,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使镇巴话非常接近四川。在外地,镇巴人一开口,你根本分不清他是四川人还是陕西人。
另外宁强口音也很接近四川。
当然是镇巴县和宁强县,虽然南郑也和四川相邻,但毕竟隔着光雾山山脉,交流活动少些,语音语言就疏远一些,宁强和广元离得最近,而且有河流相通,所以语言就相近。
同样,镇巴县和四川达州相邻,交流活动频繁,语言就相通,方言相近,这是必然的。
和四川话相近的县,有镇巴县,宁强县,略阳县,这三个地方尤其是靠近山里和四川相近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人们说话都接近于四川话!
我自己很多时候都被误认为是四川人,可是我是地道的汉中人啊!😂😂😂
最像的肯定是镇巴县了。
镇巴县的东南部,靠近四川达州,讲话平翘舌不分。
镇巴县的西南部,靠近四川巴中,讲话平翘舌明显。
这两个区域除外,镇巴县越往北的西乡那边走,口音就越趋向于西乡化,整体呈现出口音的过渡
首先四川话指的是四川哪个地方?汉中紧靠四川广元和巴中,汉中话如果作为外地人听着感觉和四川话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的!而且汉中不同的地方口音不一样,一般宁强,南郑南边的口音有点广元的意思;镇巴有点巴中口音。其它地方虽然听着有点像四川话其实他不光受四川影响还受到关中话影响。但是总体来说受四川影响略大一些。
一家人都在体制内是不是生活特别好,被别人羡慕的感觉?
我觉得一家人都在体制内的情况还是不少的,虽然经济收入各有差异,但总体说多数是中等生活水平,并不是特别好。
比如我的儿子在市税务局,儿媳在办事处,都算体制内人员,也都上班近20年了。在河南商丘这个三四线城市,工资水平普遍较低,每月才有5000元左右,除了各种生活费用,还要供应一个孩子上学。所以,只是一般生活水平,略有节余。有利条件一是住房是结婚时父母买的,没有还房货压力。二是父母都有退休金,不要膽养费用。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夫妻尽管都在体制内,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
在中小城市进入体制内工作,其优越之处有四点,一是收入稳定,旱涝保收。二是消费物价偏底,生活方便。三是工作强度一般情况下不大,能按时享受节***日。四是端铁饭碗有一定社会地位,自我感觉良好。但是遇到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如现在疫情下参加基层防疫,经常加班熬夜,还是很辛苦的。
所以,进入体制内工作单靠工资收入,公务员又不能参予做生意,是很难进入富人阶层的,只能是温饱有余的中等水平。同家中既有体制内,又有经商办企业的相比,全部都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显然经济状况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外甥女考上苏州公务员的时候,单位要来人政审,那天来了两个领导,到我家所有亲戚所在社区调档案进行政审,最后社区和政审的人说,你们一家人都在体制内,而且都是这么好的工作,很羡慕我们的感觉。
当时我们还生怕政审有没有什么闪失,担心通不过,一听他们这样说,我们紧锁的眉头一下就舒展开了,特别是我姐和我姐夫,压在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其实我们一家人工作也不是有多好,只是都在体制内,我哥哥姐姐嫂子有几个混得比较好,在公安、检察院、税务局工作,其他几个就是普通的工人。
现在我们这一代基本都退休了,公务员退休待遇好点,其他普通工人也就是四五千块钱。
我们的下一代就没有都在体制内了,有的在体制外,基本上都到大城市去发展了。
其实我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老天爷。
就在前一段时间,我逼着儿子考体制内几乎是走火入魔,因为我的对门邻居大姐一家人都在体制内,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体制内的优越性。
我与对门大姐来往甚是密切,所以对她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大姐是初中教师,副高职称,退休金9000左右。大姐的丈夫税务局退休,退休金差不多8000。在我们这十八线小县城妥妥的是高收入人群。大姐的儿子在建设局,儿媳是高中教师。一家人全在体制内。
大姐的儿子儿媳自从结婚后就和他们老两口住在一起,其实他们有独立的婚房,但是还是一直赖在大姐家。
因为在大姐家万事不用他们管,两个年轻人只负责上班,回家就吃上现成饭。况且大姐老两口有钱,在吃上亳不糊弄,也不需要小俩***一分钱生活费。大姐还时不时的给儿媳买化妆品,衣服。儿媳心眼也多,整天妈长妈短的把大姐哄的心甘情愿的往外掏钱。
后来大姐有了孙子,真是儿媳妇只负责生了生,从带孩子,到奶粉,尿不湿全是大姐老两口负责。反正老两口收入稳定,各种保障健全,也没什么养老的后顾之忧,钱不给儿孙花给谁花。老两口还用住房公积金买了个商铺出租,租金就交给儿子儿媳。
特别是疫情封控期间,很多人因为没有收入而内心焦虑不安,而大姐一家四口一个月好几万还是安安稳的按时到账了。
如今大姐的孙子上一年级了,大姐老两口的生活无比惬意,接接孩子,跳跳舞,去广场上遛遛狗。儿媳放暑***的时候,老两口就出去旅游避暑了,反正自己兜里有钱,想去哪去哪,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都说婆媳是天敌,但大姐家从没有婆媳矛盾,因为大姐一个劲的出钱,出力来帮助儿子儿媳。她的儿媳也是个拎得清的人,心眼儿也多,即使大姐偶尔情绪不佳,看在大姐对这个家无私奉献的份上,倒让着大姐几分。这一让,大姐的钱更掏的无怨无悔了。
而另一个邻居,工人退休,退休金2200元,来给儿子带孩子,买菜买米生活花费等都是老人来出,儿子儿媳不给老人一分钱,但一大家人的生活区区2000元怎么够?不够的时候问儿子儿媳要,受尽了儿媳的白眼与语言攻击,老太太活得无比憋屈。
因为都是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对我触动很大,加上我自己工作经历坎坷,到现在也在干临时工,收入低,工作累,所以特别羡慕在体制内收入稳定的人。他们工作体面,有社会地位,旱涝保收,***保障好。
肯定是,我一个同事就是。他父母是退休教师,退休金加起来有一万多,现在除了带孙子,经常出去玩,说是还没退休时,节俭惯了舍不得花,现在有时间,还有钱,也不算老还能走动,有空就出去,反正也不用很多钱。而我同事现在是副镇长了,他老婆是县直部门公务员 。
他们在县城全款买了130几的房子,两公婆 一人买了一台车,生活无忧,真的是很令人羡慕的。
我和我媳妇都是教师,感觉生活嘛,在这个不知道多少线的县城,日子还过得去,被人羡慕不知道,但我感觉还是可以的。
我们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没有依靠家里一分钱。
房子有,不过是顶楼带阁楼的那种,下面是120平,车子也有,买了五年了,我们都是全款买的,按照我媳妇的说法:***就是欠了人家钱,心里不舒服。
我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每天同进同出,孩子也和我们在一起,能照顾得过来。怎么说呢,反正人家有的我们差不多都有了。
其实我们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打卡才2000多,我和我媳妇以前都在私立学校上班,前几年才考到公立学校,幸得老天眷顾,分到同一个学校。
目前生活无忧,不过我们很节俭,好多东西都是从网上买的,菜自家楼顶种的,生活品质不是很高。哈哈!
为什么陕西的新闻中很少报道汉中?
以前报道汉中确实很少,加之秦岭的阻隔,交通不便,以至于生活在关中的陕西人,对汉中都没有过深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开始多了,但很多时候是集中报道,日常持续性报道不多,主要表现在宣传需要上。比如大熊猫、朱鹮保护、扶贫工作等等。
现在的报道频率还是有的,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
有几个原因吧:
一、行政分布原因。陕西的省会、主要经济、教育、文化***几乎集中在关中地区,所以侧重点没有放在汉中。
二、陕西整体发展滞后,发展规划和进度还没有覆盖到汉中、并向汉中倾斜。
三、秦岭隔南北,汉中、关中由于地理、交通、气候的原因,还没有完全的展开交流和沟通。
四、汉中、安康等陕南地区,对于新闻宣传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素材不能够及时、大量的提供给省台,自我宣传应该加强。
汉中、安康有很多好东西,都很有特色,但推广不足。而且在品牌建设上有所欠缺,有优质产品,却没有优质的推销。
最出名的“汉中米皮”,在西安,被同化为“西安凉皮”、在外省,被统称为“陕西凉皮”……很多外地人只知道“陕西凉皮”,却不知道“汉中米皮”占据着凉皮一半的内容和地位。
看到有人说:不会啊,报道挺多的呀
阿呆本来不想说话,也忍不住说几句。
前两天,阿呆在关于汉中还要不要再修高铁站的回答中,说了这个问题:汉中的边缘化。
今天这个问题,实际是同一个问题,汉中边缘化的问题。
2018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27个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的个项目,3346亿投资中,没有一个是在汉中的。说明汉中的基础设施很好了吗?很发达了吗?不需要建设了吗?
错,恰恰相反,汉中落后的就是基础设施。
那为什没有一个汉中的项目呢?
对于整个陕西来说,关中地区是形象,是代表,是政治经济的中心,当然优先。陕北地区,天然气、石油、煤炭,是能源化工的基地,加上又是共和国的摇篮,当然优先了啊。
陕西新闻很少报道汉中,我想这个说法有失公允,也有点盲目。而且忽略了地方新闻的众多的构成因素。
现在随着新型媒体的发展,手机,网络等更多的取代了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电视,报纸等媒体基本都是官方媒体平台,更多的报道一些实事,政治,政策,各地经济发展等新闻报道。经常看新闻的人都知道,新闻报道的几大组成部分。而且陕西10多个地市,电视新闻毕竟报道时间有限。只报道一些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新闻。
陕西新闻很少报道汉中,这一方面说明汉中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亮点不多,并不是说陕西新闻不报道,比如西成高铁的开通,西安高速的开通。陕西省内媒体则很多内容都是报道汉中,以及高铁,高速开通对汉中各地产生的影响,经济发展等。另一方面,各媒体在各地市都设有办事处,突发的重大新闻***第一时间都会传播到相关平台。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媒体的发展,比如头条等都设有汉中本地媒体板块,汉中新闻事情第一时间都会在本地板块报道,新闻时效性,传播性更强!
汉中市自古是属于四川,元朝的时候划归到陕西,目的是制衡四川,就一直延续下来,一直是后娘养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汉中交通一直不行,李白写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主要说的就是汉中这秦巴山区和剑门关一带,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来,在2007年西汉高速通之前,去西安坐火车得十个小时,不过现在好的一点西成高铁,去西安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汉中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对申报企业的审核比别处严格,很多企业在汉中落不了户,汉中市为了招商引资施展了浑身解数,但是招来了很多骗子公司,就我听说了好几个搞集资什么的,然后卷款潜逃的公司。现在汉中市很大程度把希望寄托在发展旅游方面了,搞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这个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作为汉中人,为我美丽的家乡汉中骄傲,作为汉中人我也很自豪。
汉中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看过《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汉中具有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古代乃兵家必争之地。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汉中“我是***,我写[_a***_],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强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时期一个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可见汉中的重要。
文化学者易中天说“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天府之国,最早说的就是汉中。”
这些足以证明汉中历史的辉煌,地理位置的重要。
为什么这些年汉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我觉得原因有这些。第一,这几年汉中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宣传力度不够。汉中主要是旅游业和部分军工业,这些以前是不宜宣传的,尤其是军工业,所以大家知之甚少。
第二,汉中位于陕西南部,以前受秦岭阻隔,交通不便,文化,经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和关中,陕北差异大,缺少认同。
第三,汉中人比较内敛,不喜欢张扬。这可能和历史,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历史上因为汉中重要,太过于张扬就会有争斗和战争,为了安定,必须低调,内敛。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一个,你来了就会爱上的地方。